“君子之德,温润如玉”,以玉器为特色的良渚文化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良渚玉器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追逐,在古玩市场上也常常可见,但大多都是赝品,这让不少新入道收藏者常常“吃药”。中华玉文化源远流长,《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礼记》称“君子比德如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我们现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很多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有玉斧、玉铲、玉刀、玉戈等生产工具,到了新石器时代,石、玉之间逐渐分离开来,玉器翡翠的用途逐渐发生改变,成为装饰品以及礼器,在这一过程中,形色关系可谓不分伯仲。石玉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原始人对原料的选择,无论是玉还是石,都有一定的偶然性,战汉饕餮纹玉鼎,是无差别选择的,战汉饕餮纹玉鼎价格,但随着原始人在生产工具和劳动实践中,渐渐发现一些材料除了颜色*亮外,在硬度、质地上区别于普通石料。根据杨伯达的考证,“北京人”已经有意识的在其住地2公罩外的地方开采水晶,而旧石器初期,原始人选料的原则是就近所得,显然,他们已经能初步识别玉和石。根据古人对玉“石之美者”的定义,在此阶段,原始人分别玉石的一大标准就是颜色。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玉器,璧的型制呈扁平圆形,中间有孔。玉璧可能源于圆形石斧等原始工具,玉璧存在时间很长,从石器时代直到清朝,都有玉璧出现。古文记载“以苍璧礼天”,表明其具有礼器用途。良渚玉器中玉璧数量大,远远超过玉迂的数量。良渚玉器非常有特征,一是玉璧形体大而厚实,大的玉璧直径达40厘米;其二玉质纯净,多有斑斓色彩;再者玉璧多为素面无纹。一般说来良渚玉璧加工粗拙,厦门战汉饕餮纹玉鼎,体现在外边不圆,边部厚薄不均,璧体表面不光,璧孔对钻错位。但是少数雕琢精致的玉璧璧面光洁,边沿和孔径规整,很少留下旋钻痕迹。从出土玉璧的数量来看,玉璧在当时深受欢迎。玉璧是礼器,同时也是*和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