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称演变编辑月饼(3)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 “太师饼”,此乃中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天宝初年的一个中秋月夜,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大明宫的蓬莱池畔赏月,“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开元天宝遗事》)。大约蓬莱池畔没有一个望月的好之处,皇帝不高兴。这还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胡人给先人高祖送来的圆饼一直叫做“胡饼”,这名字也不怎么好听,玄宗的赏月乏味****了。杨贵妃本来就是一个很有才情的人物,情急之下,她仰望明月,智由心生,随口说出“月饼”这个名字。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学家周密,在记叙南宋都城临安见闻的《武林旧事》中提到“月饼”之名称。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食品。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遍观全国,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成大中*块,叠在一起,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的放在中间,为“榜眼”;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掷*,谁的数码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为榜眼、探花,游戏取乐。
风味与特点
广式月饼原产广州,现广东、香港、江西、浙江、上海等地都有生产。以小麦粉、转化糖浆、植物油、碱水等制成饼皮,经包馅、成形、刷蛋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口感酥软的月饼。
广式月饼的主要特点是重*薄、馅多。馅料多选用当地****特产,如椰丝、橄榄仁、蜜橘饼、广式香肠、叉烧肉、咸蛋、糖渍肥膘等。在工艺上,制皮、制馅均有独到之处,外皮棕红有光,并有清晰、凹凸的图案;馅心重在味道和质地。
在风味上,善于利用各种呈味物质的互相作用构成特有风味,如用糖互减甜咸、用辛香料去肉类腥味,利用各种辅料所具有的不同分子结构而产生不同的色、香、味,形成蓉沙类馅细腻润滑、肉禽类和水产制品类口味甜中带咸的特点。
广式月饼品质繁多,传统广式月饼按其馅心不同可分果仁型、肉禽型、椰蓉型、蓉沙型等,20世纪90年代后又开发了水果型、果酱型、蔬菜型等。
广式月饼配料讲究,皮薄馅多,美味可口,花色繁多,不易*碎,便地携带,也易于保藏,因此在国内和国际的食品市场上深受欢迎。它的品名,一般是以饼馅的主要成分而定,如五仁、金华火腿、莲蓉、豆沙、豆蓉、枣泥、椰蓉、冬蓉、菠萝等。它的原料****为广泛,如蛋黄、皮蛋、香肠、叉烧、鸡肉、烧鸭、冬菇、奶粉等。都可作为原料,并配制成众多的花色品种。
广式月饼受消费者欢迎 腐乳月饼等奇葩口味走俏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中秋节自然少不了月饼的身影,因此人们也习惯于将它称为月饼节。如今,除了赏月的传统保留节目,月饼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
作为国人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个月时间里,尽管奇异果、白酒、咸鸭蛋、红酒在阿里平台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月饼家族仍然是增长****快的“实力型”品类,阿里大数据显示,8月下旬到9月下旬这一个月间,月饼的整体销售额环比增长10倍多,*增长则超过7倍。
过去一个月,北京、上海和嘉兴等城市成为月饼销售重镇,每天都有大量订单从这些城市发出,中秋节月饼**的城市还有:昆明、杭州、深圳、东莞、广州、宁波、曲靖。
人人都在买月饼,什么样的月饼****受大家欢迎呢?数据显示,消费者在购买月饼时,广式、滇式和苏式月饼分别为*选择。其中广式月饼的*稳居*,几乎占据月饼总*的半壁江山(约为43%);而中国传统四大月饼流派之一的京式月饼“地位堪忧”,正在被表皮松酥、咸甜适口而不油腻的台式月饼所超越。
购买月饼的消费者更偏好蛋黄口味,蛋黄口味月饼*占据整体*的23.52%,五仁月饼和豆沙月饼分别以18.35%和7.72%位居第二、第三。从购买月饼的地域来看,上海、北京、深圳是这几种口味月饼的消费主力城市。
丰富的饮食也在培养人们“日益刁钻”的口味,除了人们熟知的月饼外,各种口味“奇葩”或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月饼正在占领年轻人的市场。像潮汕腐乳月饼、内蒙胡麻油混糖月饼、福建冬瓜肉馅、响莲葛根月饼都很受年轻人推崇。而像奶酪月饼、榴莲月饼、乌米月饼等新品种正在货架*待接受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