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膏、*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的目的。
2.局部有*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
3.凡是含有*、*、*、*、桃仁等**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4.如果贴膏药后局部皮肤出现*、水疱,自觉*剧烈,说明对此膏药*,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治.疗。
5.*不能贴 如果贴上膏药后,10分钟左右感到被贴部位的皮肤出现发痒、灼热、刺痛时,要赶紧揭掉。这说明患者对膏药*。*体质者,通常不宜贴膏药,因为他们的皮肤很容易出疹子,贴上后不仅不利于*吸收,反而会带来皮肤问题。
6.不超过24小时 由于膏药用于肌表,因此膏药一般取气味厚重的*,贴于体表刺激*末梢,通过反射,扩张血管,****局部血液循环,****周围*营养,达到*、*和镇痛的目的。一般一剂膏药****长不要超过24小时,时间长了,不仅*已经失去效用,而且还对皮肤不好。
膏,顾名思义,就是粘稠之物。膏剂是常温下为固体、半固体、半流体的一类剂型。由*和基质两个部分组成(也有不用基质的)。缪希雍《炮炙*》说:“膏者,熬成稠膏也”;龚云林《寿世保元》:“膏者胶也”;都反映了膏剂的形态。
膏剂是祖国医学的一类古老剂型,其渊源久远。早在《山海经》中就记载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可以说是****原始的膏药;《黄帝内经》中记述了“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内经?至真要大论》:“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药的滥觞”。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称谓。明清时代将唐代的“煎”改称为“膏滋”或“膏”,并纳入了膏剂的范畴。这样,膏剂的品种更加丰富了。随着历史的发展,膏剂的用途逐渐扩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内病也用膏。清吴师机《理沦骈文》,对膏剂的方药、应用和制备工艺均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创造出了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类型。随着*给药系统(TDDS)的研究迅速发展,外用膏剂的应用范围也更为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