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喜欢绿松石的朋友更多喜欢的是绿松石的灵动特性,欣赏的是绿松石变色的过程,同样的品质、品相、颜色,不同的人养出了不一样的颜色。这就是绿松石灵动的体现。很多玩家在绿松石佩戴的初期,感觉不到松石明显的变色,然后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我买的松石是不是*?为什么还不变色呢?是不是上当了?下面小编就来谈谈绿松石在盘玩过程中变色的一些知识。
变色原理
绿松石 在佩戴或者把玩的过程中,接触到*的皮肤,不知不觉中就会沾染上*所分泌的汗液和皮脂。汗液是由小汗腺分泌的,对于绿松石的上色来说,汗液起主导作用。皮脂是由皮脂腺分泌的,它是一种混合物,其中包含多种脂类物质,皮脂和汗液混合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乳状的皮脂膜。乳状皮脂膜因为含有脂类和蜡类物质,其本身兼具“油”和“蜡”的属性,在接触原矿绿松石时,会迅速渗透进松石的毛细孔中,使松石的颜色发生变化,这是个非常奇妙的过程。
变色规律
小编根据经验整理了部分品相绿松石变色规律,如下:
高瓷蓝的绿松石会变成蓝绿色
高盗白蓝的绿松石会变成绿色
高瓷绿的绿松石会变成深绿色
黄绿的绿松石会变成军绿色
总之,绿松石在佩戴盘玩一阵后无论是高瓷蓝还是天蓝白蓝都会变成绿色,这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常的松石颜色变化的趋势是颜色变深泛绿,愈发温润成熟。
变色时间
颜色浅变
一般瓷度的绿松石变色在15到20天左右,颜色会发生浅变;高瓷绿松石变色是个非常漫长的过称,如:些乌兰花,可能把玩一年后颜色才会有轻微的改变。对于高蓝高瓷大家期待变色一定要有耐心。
完全变色
一般瓷度的绿松石差不多在3个月左右,会完全的变色,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拿留底的照片和现在的做对比,应该就能看到明显的变色;高蓝高瓷的绿松石完全变色就十分缓慢了,可能需要多年的把玩才会形成包浆变色。
乌兰花,传说中绿松石中的****,听得多见得少,一直以来都非常受追捧,但是却难寻踪迹。
什么是乌兰花?
说到乌兰花,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到底什么是乌兰花?它具备哪些特点呢?
乌兰花,主要产于湖北竹山,因颜色高蓝而得名,颜色蓝得发乌,所以才有了乌兰花这个精炼的名字。
想知道自己手上的是不是乌兰花,首先请衡量下宝贝颜色有没有蓝到发乌。其次,乌兰花的瓷度是非常好的,往往高蓝就是跟高瓷伴随着的,不可能颜色达到高蓝瓷度却不高,说不过去,除非不是原矿,或者就是染色,*。
另外,要注意乌兰花名称中的“花”字。它除了是高瓷高蓝外,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基本条件,就是上好的“花儿货”。啥叫“花儿货”?就是铁线多的货,其实学名应该叫做铁线松,现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现在乌兰花在市场上难觅踪影,就算偶尔有露面,价格也是惊人的昂贵。一般的乌兰花的克价基本都在千元往上,高瓷高蓝的,克价两千往上都属于正常。
很多刚了解乌兰花却从没见过的朋友,一般都会到市场上去问,这时候无良商家来了,拿那种铁线密点的花儿货来忽悠。买家朋友们一听,就觉得这么便宜?于是赶紧入手了,殊不知根本就是仿品。花了大价钱却买个普通的花儿货,太亏了。
喜欢绿松石的朋友,一定要多多了解绿松石知识,多去文玩市场上摸摸*的原矿绿松石,把学来的鉴别知识用到实践中去,不要总想着捡漏,这样才能买到像乌兰花一样好的宝贝。
古人有云:玉,石之美者。千百年来,玉以其****的品性,备受人们推崇。被誉为“成功之石”的绿松石是我国传统玉石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自古以来深受中外人士的重视和崇尚。目前所知世界上****早的绿松石饰品发现于埃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绿松石也是我国使用****早的玉石材料之一,作为玉制品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近年来我国考古出土****中可知,8000年以来各时期的遗址*均有绿松石制品出土,而且有的出土量非常之丰富,可见,在中国玉文化历史中,绿松石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由于绿松石性质特殊,质地较为松软,硬度均值5.5-6.5之间,再加上开采工艺的限制,使绿松石在 以往多以镶件为主,自旧石器时代至清中晚期以前,绿松石的镶嵌从陶器、骨器、青铜器发展到金银器,绿松石的雕件作品较少,且相对其他玉种,加工简单,体型较小。如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距今6500-4400年)遗址中出土两件绿松石制成的28厘米长的鱼形饰物、1979年出土于辽宁喀左县红山文化东山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鸟形饰等。
随着开采工艺和雕刻工艺日趋成熟,至清中晚期,绿松石的雕刻艺术品逐渐增多,其造型多样,题材丰富,制作精美,艺术性强,块度变大,多见于清代绿松石山子。
我国清朝的朝珠也有绿松石的身影,朝珠虽然是装饰品,但一般官员和普通百姓也是不能随意佩戴的,皇帝皇后才能佩戴的朝珠。
*成立后,绿松石制品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在雕刻摆件上,因新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机械的使用,开采的原石越来越大,雕刻摆件尺寸也比清代更大。同时,因绿松石与众不同的玉石特性,在玉器雕刻业逐渐形成特有的分支---绿松石雕刻,出现了一大批绿松石雕刻工艺大师。
20世纪50-60年代。北京工美集团集中了包括潘秉衡等“北京四杰”在内的56位****大师,继续保持了清末至民国初期的艺术风格,在雕刻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