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平是旧中国部库征收租税、出纳银两所用的衡量标准,清康熙时制造。光绪三十四年(一九零八年)农工商部和度支部拟定划一度量衡,规定库平作为权衡标准,库平一两等于37.301克。平钱亦称*钱·折一钱,即当一行用钱。直径一般在2.3厘米左右,折二钱即当二行用钱,直径2.8厘米左右。折三钱即当三行用钱,直径一般在3.1厘米左右。折五钱即当五行用钱,直径一般在3.8厘米左右。当十或称折十,即当十行用钱,直径一般在4.4厘米左右。(历朝历代制钱有所不同,数据仅供参考
不过,很多人或许并不知道,这些在昔日作为百姓衣食住行的各类物品,如今已经作为民俗收藏品正在成为收藏市场中的新宠。如果您家中有这类物品,而且保存完好,可千万不要当成废品处理哟!
大家经常在问,为什么一个*钱币能管那么多钱,殊不知每一个钱币的发行时间,他的发行背景,发行的数量和制币的材质等等都是不一样的。
广东省造双龙寿字光绪元宝一枚,此币铸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初,为纪念慈禧六十寿辰而铸。张炯伯在《广东省造银币》一文中写道:“惟本品因未纪年,殊难遽断,然观其图案,谐作福寿,环绕双龙,幕无英文,意含颂祝,大异常制。由此以推,成为*之一种,专铸以祝慈禧太后六旬万寿者也。”
接下来和大家讲一下三种不同规格的钱币和他的讲究:
中直径(4.3公分)、小字版(汉字体较小一号)、正楷体(壹)字版本—直径:4.3公分;厚度:0.28公分;重量:介于31—30克间。
小直径(3.9公分),又可区分为二款:
(1)、小直径(3.9公分)、厚度:0.2公分、重量:介于20-19克间。广东省造 库平重一两,汉字为另一种书写法。
(2)、小直径(3.9公分)、厚度:0.2公分、重量:介于21-20克间。广东省造库平七钱二,汉字为另一种书写法。各位定纳闷为何是「库平七钱二」,少一个「分」字,由此币很清楚可看出该「库平七钱二」5字是刻意营造与上币道上之「广东省造」4字,成为『九五之尊』之势。
广东双龙寿字币一两、七钱二分、七钱二”银币的铸造,史料中没有确切记载,泉家们历来对于其具体铸造情况有不同的*,至今没有定论。民国时期的张炯伯等学者认为:这种银币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为纪念慈禧太后七十寿辰而铸造的。张炯伯在其《广东省造壹两银币》一文中称:“惟本品因未纪年,殊难遽断,然观其图案,谐作福寿,环绕双龙,幕无英文,意含颂祝,大异常制。由此以推,成为*之一种,专铸以祝慈禧太后七旬万寿者也。”也有学者根据清末王述生所著《述庵秘录》的记载,认为系光绪二十年(1894年)广东巡抚刚毅为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而铸造的祝寿币!据《述庵秘录》摘录:满人生性好财,其故由馈赠宫阃亲贵。包衣人严主仆之谊,主家贫困,包衣虽官宰辅,主至其家,则尊事若父母,有欲取辄携去,弗能较也。故满人应官多贪鄙,靡足言者。刚毅由清文翻译,历官部郎巡抚。不识汉文,好琐屑,自谓精能。巡抚广东,以甲午入都祝嘏(慈禧六旬寿),希大用。时内地通用银,广东独制银币。刚谓总办某道曰:“为我制银币三万(注:三种版别各三万枚还是三种版别共三万枚?不详),携入都。”某曰:“诺。”制成赍往,刚默然。至都,因内侍献慈禧,且言刚毅知万寿赏号繁,特铸币以表敬意。慈禧故喜,誉币新色可喜,遂饬收。刚寻入军机,某道亦不敢索偿。。。。另张执群先生在《造币钢模》书中就收录有“广东省造寿字银币,钢模数套。”双龙寿字币的具体铸造情况,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迷,为出谱币、没有记载就不等于没有!无论历史事实如何,“广东双龙寿字银币”在中国近代官铸机制银币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珍罕性和****高的收藏价值是泉界所一致公认的。
清光绪年间,自咸丰朝以来的铜原料供给紧缺愈加显现,致使铜铸制钱与****的兑换比价动荡不稳,并急速向“钱贵银贱”的趋势发展。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仅历时两年,银币一元从可换制钱一千二百文陡降至八百四十文。这种情况,造成了流通领域的混乱和不安。对此,在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湖北省造币厂铸发了此种背面有“本省”两字的特殊银币,用于平抑湖北境内的钱、银兑价。
史料显示,当时用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规定,新铸的“本省”银币一元折制钱一千文,所有本地的官项收支必须使用此种银币。商民应缴各项税赋,须以制钱一千比一的兑换率到*专设机构兑换成“本省”银元,再行税赋缴纳。这项行政措施,主旨在于,通过*制定的银元与制钱的统一定价来带动民间的比价稳定。然而,由于当时银、钱比价的起伏动荡,不仅是银、钱复本位币制的先天缺陷,同时也是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银、铜原料供需变化所造成的。一地一域的强制行政干预是不能奏效的。所以,此项政令的推行,遭到了民间的强烈*,人们用种种理由不去兑换定价高估二成的“本省”银元,以致此项地方性的法规在推行不久便告搁浅。而与之配套合的湖北“本省”银元,也在滞碍难行的情况下,被大量回收熔化。世间散落,*。
湖北“本省”银币,传世所见有三等面值,分别为一元、二角、一角。均****稀见。其中,二角者尤以二角****为罕见。按史料所显,当时应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共五等面值的成套发行,但至今未有五角、五分这两种面值的发现。故钱币界历来都以一元、二角、一角这三等币值来作为“本省”银币的*概念。由于其二角币稀见难觅,故银币藏家能集齐*者,据计,自有藏以来未过三者,可见难度****大。
湖北“本省”一元银币,传世所见,多有戳记。其成因,长期为藏界所困惑。现据史料印证,似可释解:此类币系应特殊之用而铸,其定价高于普通银元,故须谨防*。而官设机构于收兑时,须经专门检验,并盖以戳记,以示验讫,既为有任承担者,又可藉以取得信用。此法为古代银两流通中所常用,或也为此币多有戳记之缘由。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钱商平玉麟曾先后有三版此一元币的*。前两版因程度较浅而废弃。惟第三版,系与造币厂职员*,在造币厂中,利用****机械及湖北光绪一元普通币废模,加字改造,程度****高,几可乱真。据钱界大师马定祥经验,其伪品,背面后加“省”字与币面之“省”微有不合,而****面、背两“省”字形神相合。且“本省”银币****,*一版,别无二致者。另外,由于旧时未见有不盖戳记的此币****,而平氏所伪是无戳记的,故而,有无戳记也为其时辨伪之参考。
2007年诚轩秋拍中,展示了一枚全品“本省”一元银币,使人们幸得细加观摩之缘。此品为难得一见的无戳****,而当时创纪录的*价,恰也表达了藏界对其独具特质的认知。
正由于“本省”银币的珍罕,十多年前又现新仿造伪,并屡以所谓“全品本省”混迹于近年市间。由于其采用真币翻模驳样,故也形神兼具,难于辨识。只是因制模工艺与****不同,故伪品图纹细部交待不清,且文字、图案与底板接口常显软弱含糊,缺乏****的刀凿雕刻的明确、利落感。对此,若以真伪相形比对,应可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