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草药产地初加工常用方法
中草药种类繁多,其处理程序主要有:洗涤→清理和选择→去皮→修整→蒸、煮、烫→浸*→熏硫→发汗→干燥。因药材品种要求和产地习惯不同,以上程序不是每种中药材都需要,但一般以下几种方法普遍:
修整 首先除去杂草、泥沙,然后经过修整,除去非入药部分,方能入药。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有的需要刮去外皮,如*、黄芩;有的应削去粗皮,如*;有的要除去芦头、须根和残留枝叶等,再进行大小分级,如*、青木香、丹参、*、*、*、*等;有的要剥去木心,如*。
蒸、煮、烫 某些含淀粉、糖类或黏液质较多的药材不易干燥,有的药材同时含有使自身某些成分分解和转化的酶,只有经加热处理,使酶失去活力,才能保持药材不变质。也有某些药材需要通过蒸煮方法加工才能保证*,如黄精、百合、天麻、*、宣木瓜、*等。再如*、天冬、薤白等水分较多的药材,采收后可放入沸水中烫泡片刻,这样不但容易干燥,且易于剥皮,又能增加药材的透明度。
蒸煮或浸烫药材时应注意掌握火候、水温和加工时间,以刚熟透为度,蒸烫过度会使药材软烂,有损质量。此外,*、*等药材,蒸煮后*内部虫卵及蚜虫,才能保持药性。
切制 药材应在鲜时加工切片。一些根茎类药材如丹参、*、*、*、*、*、*、葛根、土茯苓、*等,应趁鲜切成片、块或段,再行干燥;果实大而不易干透的果实类药材,如宣木瓜、*等,应先切开后再干燥;一些树皮类药材如*、*、*等,也应采后趁鲜切成块或片,或卷成筒,再行干燥。经过这样的趁鲜切制,不但节约了费用,降低了成本,而且保证了药材。
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为了排除水分,*酶的活动,有效成分分解,便于长期贮存备用。干燥加工时应尽量保持生药的外观、气味和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变。根据气候、设备条件、药材性质,可采取以下三种干燥方法:
药材烘干机,家用药材烘干机,小型药材烘干机
1.晒干 利用阳光和户外流动的空气将药材晒干。晒干法一般适用于不要求保持一定颜色和不含挥发油的药材,如薏苡、黄芪、*、*以及*、*等。晒干法操作简便,但不同药材晒干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全草、叶类、花类药材晒后易*碎,应稍回润后再捆装;某些带油质、糖质的药材及易褪色变质的花叶类药材不宜在烈日下曝晒,以免引起走油、泛糖或褪色变质,可以进行晾晒。晾晒时通常把采收的药材摊放在席子上,要注意防雨、防露,大风吹散,并要经常翻倒,促其及早干燥,如紫苏、薄荷、菊花等。
2.阴干 阴干法是把鲜品置于室内或棚下通风较好的地方,促使水分自然蒸发而得以干燥的方法。色泽鲜艳的叶类、花类、草类及含芳香、挥发性物质的药材,晒后会使绿色的叶子变黄,使花瓣变色*碎,芳香味散失,有效成分挥发,降低*,因此须置于阴凉通风处晾干。为充分利用空间,可在棚内或室内支杆立架,或在垂直的立柱上钉上横梁,把鲜品摊放在器具内,分层放置,安置排风扇加快干燥,如*、薄荷、留兰香、*、*、玫瑰花、*、*等。
3.烘干 利用烘干机低温烘烤,使药材干燥。在烘干时,应严格控制温度,温度低了不易干燥,温度过高则会影响质量,如烤*,温度不得超过60℃,温度再高则颜色发暗,质量降低;花类药材烘干时,温度也不能过高,如烘银花的温度就应掌握在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