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是瓦的头端,主要功能是便于屋顶排水、保护木制飞檐、美化屋面轮廓,具有很强的科学美观性。
瓦当别称瓦头,通常形状为圆形和半圆形,它不仅能够解决屋顶防雨水问题,还能起着保护屋檐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瓦当始制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晚期*出现半规瓦,起初纹饰多为兽面纹,后来普遍向卷云纹发展。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的半圆形瓦当发展为全圆形瓦当。
汉代是瓦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仿古门楼木,出现了文字瓦当,有着朴实的美。纹饰有四神、翼虎、鸟兽、植物、云纹等,并新出现了文字瓦当,字体多为小篆,布局均匀讲究,内容以吉祥瑞和为主,如“长乐未央”“与天无极”等。
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这样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风貌。这种方法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折,在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源》中谓之提栈。举架、举折、提栈的作用是相同的,只是由于时代或地区的不同,具体做法略有差异。
现存早的屋角做法表现在东汉石阙上,檐口是直的,木制仿古门楼,在45°线上有斜置的角梁,飞檐翘角,给人以轻巧,愉悦的感觉. 屋角处的角梁断面高度为椽高的三倍左右,椽和角梁的下端都搭在檐檩上。为使角椽上皮逐渐抬高到与角梁上皮相平,以便铺望板,在屋角处正侧两面的檩上各垫一根三角形木条,宋代称“生头木”(清代称“枕头木”)。
硬山顶
硬山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前后两个坡面,屋顶在山墙墙头处与山墙齐平,没有伸出部分。
宋代以前文献无记载,明、清时期及其后,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我国的住宅建筑中。
硬山顶大特点是简单、朴素,仿古木门楼,因为它等级较低,屋面都是使用青瓦,并且是板瓦,不能使用瓦筒,更不能使用琉璃瓦。
卷棚顶
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湖北仿古门楼,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其实是歇山、硬山、悬山式屋顶的一种变化型体。
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