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事故应急抢修的氮气置换中,单/双端
注氮工艺优化的目标是总注氮时间。通过SPS防
真,燃气管道氮气置换,各注氮工艺的总注氮时间可以通过测量氮气开始
注入时间与模拟管道内完全被氮气取代时间的
差值获得。
2.1 单端注氮工艺远/近端注氮时间规律及工艺优化
单端注氮工艺的关键问题是选择注氮口位置,即
采用远端注氮或近端注氮。通过单端注氮SPS模型,
对单端注氮过程进行了,固定*损口当量直径,
改变*损口位置距注氮口的距离。以此来研究*损口
位置与注氮口距离对总注氮时间的影响,结果如图 5
所示。
在相同的*损口当量直径下,全管段完成氮气置
换的总注氮时间随*损口与注氮阀室距离的增加而减
少,因此,单端注氮时应采取远端注氮工艺。
但值得注意的是,氮气与界面到达*损口
所需时间随*损口与注氮阀室距离的减小而减少。如
果能利用通过*损口一段距离后的氮气隔离管内天燃
气,选择近端注氮的时间更短,且所消耗氮气量也将
大幅度减小。但选用该方案必须确保隔离段氮气长度
足够保证施工期安全,具体隔离段长度的要求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确定,暂不在本中讨论。
2.3 单/双端注氮工艺优化“转换相图”
通过分别研究*损口当量直径和*损口位置对总
注氮时间的影响可知,单/双端注氮方式的选择存在临
界*损口当量直径和*损口位置。以临界点对应的*
损口当量直径与管径的比值为纵坐标,以*损口离注
氮阀室的距离与两端阀室距离的比值为横坐标,可得
如图 8 所示的单/双端注氮工艺“转换相图”。由“转
换相图”可知,存在一条临界“转变”线,*损口特
征位于“转变”线以上区域(A区域)时,选择双端注
氮工艺;损口特征位于“转变”线以下区域(B区域)
时,则选择单端注氮工艺。在B区域内,还存在一
个C区域,*损口当量直径与管径比(*损口孔径比)
小于 9.9%的区域,在该区域内,无论*损口位于何
处,*损口综合特征均处于“转变线”以下,即*损
口孔径比小于 9.9%时,需选择单端注氮工艺。在A区
域内,存在一个D区域,*损口孔径比大于 13.8%的
区域,在该区域内,无论*损口位于何处,*损口综
合特征均处于“转变线”以上,燃气管道氮气置换氧含量,即*损口孔径比大于
13.8%需选择双端注氮工艺。
通过该“转变相图”,工程技术人员可根据*损口
综合特征(*损口距注氮阀室距离、*损口孔径比)查
找相应管道的经验相图选择注氮工艺,有助于工
程技术人员在管道事故应急抢修时快速优选氮气置换
方案,提高氮气置换环节的运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