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建筑师的比例之美
国内的一些建筑师同样是把握比例的高手,许多看似简单的建筑经过多年以后依然散发出持久的魅力。
建筑师崔恺设计的大兴外研社会议中心客房,单一比例的窗洞及凹洞重复形成的韵律。建筑师建筑师崔恺设计的北京德胜尚城,不同尺寸、不同比例的窗洞/虚实对比的比例
建筑师曹晓昕设计的北京市人民办公楼,丰富的形式背后同样是精道的比例控制
建筑师党辉军设计的商务办公楼改造项目,单一的窗洞比例组合在一起形成的韵律,有一些新古典风格的部大楼,几种比例窗洞的组合/虚实对比的比例
同时,从上面诸多实例也可以看出,从单一形状来说,其比例无所谓美丑,并非只有“黄金比”才是美,1:1的方形、1:n的长方形均可以形成美好的形式。对于建筑形式,互相之间的对比产生的比例恰恰是形成美丑的重要原因。因此,推敲相互间组合形成的关系应该更为重要。
单一比例并不是形成美丑的原因,组合产生的对比才是形成美丑的重要原因
诚然与夸张的、丰富的、哗众取宠形式相比,隐忍的、更多依赖于比例控制的简洁形式面对社会公众时更容易被忽视。
然而,经历一段时间的喧嚣之后,那些哗众取宠的形式将逐渐显露原形,而那些内力深厚的、看似“无物”的形式却能让人逐渐感悟到其中之美,历久弥新。
看似丰富的形式在经过时间的洗礼后让人感觉出肤浅、乏味。
比例控制只是建筑设计“十八般武艺”的其中一种,但或许也是相对来说****难于把握的一种。当然,也有一些设计师避开“比例”或干脆将“比例”消解,通过其它的手法来达到建筑形式的丰富性。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控制“比例”的功力是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个秘密就是建筑本身的材料——木头。
木材具有****强的可塑性,性质柔软使其具备相当的弹性与自我恢复能力。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选择了木材作为结构主材。在震发生时,木材在震力的冲击下产生一定的变形,这能够很好的削弱震的冲击。
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会留下较大的生存空间,木质材料相较于钢筋混凝土重量较低,*碎掉落后对人员造成的伤害也小很多。根据木材的特性,中华民族创造发明的榫卯和斗拱更是精巧绝伦。我们的祖先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超越了当代的建筑结构。
榫卯链接形成了“柔性连接”,所有的接头全部交叉在一起,相较于用铁钉固定每个构建都保留了一部分灵活性。发生震时震波动会带动整个榫卯斗拱震动,所以震很难对这样的木质斗拱造成伤害。斗拱这一设计可谓是精妙绝伦。层层交错叠加,不用钉子,不用粘合剂,依靠材料本身的契合就能牢固的组合在一起。斗拱除了异常坚固,承受力强以外。因为其工艺的特殊的灵活性,所以可以设计成种类繁多的样式。
应县木塔光斗拱就有60多种,还不算之前的榫卯节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不容小觑。应县木塔建筑平面为八角形,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使平面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
整体框架结构体系。比正方形的建筑减少5%风压,有利于建筑降低风的阻力。
然而,对电机工程师来说,综合用途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将会变得更加复杂。除了需要足够的压力把水泵上数百米的摩天大楼,还要综合数百米的管线布置,而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或有潜在冲突,工程师需要设计小的空间容纳所有机电设备。随着综合用途建筑的高度屡*高,工程师像拼图一样,将所有机电系统放置在核心筒。现时,大部分超高层建筑都超过100层,提供多达七个不同的功能区。重要的是,科进针对每个项目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是的,试图把设计照搬是不可行的。
建造大型超高层建筑的成本高昂,大楼顶部的楼层一般都被跨国企业进驻,如国际“AAA”企业办公室、六星级酒店和豪华公寓。这些国际企业均追求高度的服务质量要求,例如电梯乘客不希望出现人挤拥或排队的情况。刚于2016年落成的广州周大福中心便安装了两台速度高达20米/秒的电梯,建筑工程测量,是迪拜哈利法塔观光层穿梭电梯速度的两倍。
设计大型超高层建筑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因素:作为一个建筑系统工程师,有责任****建筑物的环保及可持续的表现,减少能耗和用水。我们的设计必须能够****气候变化,应对未来能源价格上涨、温度上升和市场对“绿色”建筑的追求。
由于大型超高层建筑多数采用玻璃幕墙,窗户一般都无法随意打开,要保持*的室内环境实在不容易。在严寒的华北地区,通过导入室外空气,用于低能耗夜间制冷。但在温暖潮湿的华南地区,建筑工程招标,如果在晚间关掉空调并打开窗户,那么第二天回来的时候,室内就会变得非常潮湿。如何控制*的室内环境?
首先大厦必须采用****节能的建筑幕墙,以控制增热和优化日照,建筑工程价格,同时设计*的建筑系统,以优化建筑物内的能源消耗,泰美镇建筑工程,如使用变速泵和风扇系统。另外,从电梯系统产生再生电力,并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和太阳能)。这些技术亦****取得LEED认证。
然而,可持续发展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必须具备强大的适应性。举个例子,已有86年历史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是保持世界高纪录久的摩天大楼(1931年-1972年),在设计时没有冷冻水、没有空调、没有消防洒水系统、没有IT设备等等。早年,大厦进行改建,转变为一座更加节能的环保绿色建筑。由此可见,我们设计的建筑物必须具备灵活性,确保建筑系统能够因应社会的变化作出调整,应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