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发展历程
艾灸疗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医学中****古老的医1疗方法之一。灸法对百余种疾病有较好的疗1效,历史1上曾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
灸法是随着火的应用而产生的,并在其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灸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发明的已经无从考察。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艾灸治1病就已经很流行了,那么艾灸的出现就应该更早。目前可以看到的艾灸治1病的医案不是记录在医书当中,而是记录在史书《左传》中。
艾灸后出现反应代表什么
1、有麻感、穴位冒寒气
灸后膝盖处有向外冒风感或发麻感;还有艾灸命门穴或肚脐是涌泉穴发凉,属风邪外排或寒湿气外排现象。
2、红白相间斑点
如果灸后皮肤潮红不均匀,潮红中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浅白色的斑点,坐灸礼品,有的甚至白色多红色少!这是由于局部经脉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坐灸中医,提示要继续进行艾灸治1疗,直到灸处温热感增强,灸后皮肤白色的斑点消失,出现均匀的潮红、汗出为一个疗程的充足剂量。
艾灸的方法:
一、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厚0.2-0.3公分的薄片,中间以针1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俞腧或患1处,然后将艾炷放在蒜片上,坐灸瑜伽,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此法多用于治1疗瘰疬,肺结1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
二、隔盐灸 用纯净的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多用于治1疗伤1寒阴证或吐泻并作,中1风脱证等。
三、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坐灸,中间以针1刺数孔,放在应灸腧穴或患1处,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