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是石雕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风格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之分,弥勒佛像,也有流派风格、个性风格之别。这一种如何不混同于那一种,这一个如何不混同于那一个,此中不能没有风格的讲究与追求。
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共性。一个石雕人要*完成从“工匠”到“大师”的飞跃与升华,一个石雕作品要*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而历久弥新,一定融注了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和艺术旨趣,一定打上了创作者鲜明的个人印记。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艺术结晶,数千年来,正是在这丰厚的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东方石雕艺术,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石雕艺术家和石雕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
历代以来,南京佛像,我国石雕的传统题材都有很吉祥的寓意,比如浮雕大多以“鱼跃龙门”、“鹤鹿同春”、“竹报平安”、“五福捧寿”等为创作题材,类似题材含意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方面。而圆雕中人物雕塑多以佛道生活化的题材居多,多以“释迦牟尼”、“观音”、“达摩”、“太上老君”、“八仙过海”、“福禄寿星”、“钟馗”、“天女散花” 等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与佛道造像为主,这种*博大精深的精神崇拜和禅宗美学思想相互融合,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石雕艺人。同时我们的传统又似一条长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当随时代”,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思想观念与追求在变,艺术*又成了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佛像石雕,尽管同样是表现佛,菩萨等*形象,但人文内容却不相同。不但题材,坐佛像,主题不同,而且面貌,风度也有所差别。自唐代以来,佛像的造型风格逐步世俗化,以健康丰满的形态,高大的身躯,庄严典雅的面容,温和的表情来体现人情味及亲和力,佛像逐步人间化,世俗化。更加写实。而明清以来佛造像越来越世俗化,不仅注意到佛像造型的生动,佛像的价格,而且注意到个性的刻画,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年龄,不同身世,不同性格的人物活动全融到佛造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