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记载,美华书馆电镀铜版的方法是:“先用黄杨木坯刻成反转阳文字,经电镀紫铜,成为正写阴文字,逐个锯开磨光,镶以黄铜壳子,制成字模。后来改成字刻坯,然后直接电镀紫铜,再镶黄铜壳子。用这种铜模浇制出的铅字,不但字扩清楚,而且工时大大缩短。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三十年代。”
(2)发昌号的电镀广告4发昌号是上海****早的华人资本企业,创始人方些赞,广东中山人。同治五年(1866年)到上海虹口创办发昌号锻铁铺,初时只有打铁炉一座,工人四五人,资本二三百元,1869年,他购进2台旧车床,雇余名工人,成为近代企业,能仿造车床、汽锤、蒸汽引擎和小火轮等。1873年改名为发昌号铜铁机器车房,成为上海的民营机器厂,并经营电镀各种器皿,镌刻铜版舆图。从该年阴历3月16日起在《申报》上登广告,还每隔两三无续点
清朝晚期,西方电镀技术传进中国,用电镀代替“火镀”已是大势所趋,但是社会上仍有对“火镀”的需求。电镀的优势是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不过许多人都觉得从外观和装饰效果看,测厚仪,电镀不如“火镀”。人们看重“火镀”,还有一种心理,就是对皇家风范的仰慕,觉得凡经皇家工匠出手的作品,都富贵大气、美轮美奂*****,令人倾心。早期北京电镀工匠生活在天子足下,得天独厚,他们有机会目睹皇家物品的风采,时时受到这种艺术气氛的熏陶。加之清宫造办处的许多工匠已走出紫禁城,转入民间作坊,他们不仅带出精湛的手艺,还带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大地****民间作坊里工匠的艺术品位,即使是普通的磨光抛光操作,经他们之手,也都以工艺高超而。北京早期电镀作坊里有种抛光铜器,很长时间能够享誉国内外,就是得力于皇家工匠的言传身教。
据1933年的调查资料称:“市内今日所谓之电镀厂,总数在百家以上”当时对67家电镀厂进行调查,工人共1080人,以此推测,上海电镀工人总数已超过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电镀工厂无正规厂房。据文献描写:“此项工业无须1500人。
大宗资本,菲希尔涂层测厚仪,市内各厂,曾如一楼一底之平房”,“厂内卫生设备全付缺如,ge测厚仪,于工作者之呼吸,殊多妨害。厂主多下层中人,与工友及学徒等,同操作,共辛苦,毫无余力以谋卫生上之设备及改良也”。
当时有位署名“莘莘”的作者访问了宁波路上的一家电镀厂,写了《和电镀工人的谈话》。该厂工人每天工作12至16小时,工资为四五元至十几元不等,大多为六七元。劳动量,测厚仪维修,“学徒兼做仆役,月规仅有4角钱。”“屋内完全被笼罩在灰沙的空气中,”工人****担心的是得肺(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