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鸡精时的要点
一、炒肉菜不加鸡精
肉类中本来就已含有谷氨酸,餐饮用调味料代工,和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就会生成鸡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除了肉类,其他带鲜味的食物也没有必要再加入鸡精,如鸡蛋、蘑菇、茭白、海鲜等。
二、已放醋的菜不能放鸡精
酸味明显、醋加得较多的菜肴中不能加鸡精。因为鸡精在酸性的环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鲜味效果越差。所以醋溜白菜、糖醋里脊等酸味大的菜肴中都不能放鸡精。
三、拌凉菜中不宜放鸡精
因为鸡精在80℃—100℃的温度下才能充分发挥提鲜的作用。而凉菜的温度过低,鸡精便难以发挥作用,甚至还会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无味还扫兴,让人失了胃口。
四、调馅料不宜加鸡精
许多人在制作饺子馅、春卷馅时,都会放点鸡精,这样很不安全。温度只要超过了100℃,鸡精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的物质—焦谷氨酸钠,危害*健康。除了不能拌馅,在制作热菜时,也应该在菜肴即将离火时才能加入鸡精。
鸡精的鲜离不开味精
那么,鸡精与味精区别在哪里呢?两者生产原料、工艺方法、产品成分及风味明显不同。
味精是一种很纯的鲜味剂,主要成分是谷氨酸单钠,是以碳水化合物(淀粉、糖蜜等)为原料,江西餐饮用调味料代加工,微生物发酵后经提炼精制而成。水解植物蛋白质经加工也可制得味精。
鸡精则是多种呈味物质配合而成的混合物,餐饮用调味料代工,它既有味精的鲜味,又有其他呈味物质的鲜味。鸡精是随着呈味核苷酸、水解动植物蛋白、酵母抽提物等新产品出现后才产生的。味精和呈味核苷酸具有一种鲜味“相乘”效应,具有强烈的增鲜作用,其鲜度比同样浓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换代产品。也就是说,鸡精的味道之所以鲜,仍然离不开味精的作用。只不过,有了肌苷酸、鸟苷酸的帮助,可以用较少的味精达到较高的鲜味水平。
本来用核苷酸增效可以让味精的鲜味上升二三十倍,但生产者在其中又加了盐、淀粉和糊精来稀释,餐饮用调味料代工,结果鲜味的浓度又下降了。所以加鸡精的数量通常不应低于味精。
味精与鸡精的差异,选择哪个?
一、生产原料的比较:
味精是以小麦、大豆等含蛋白质较多的原料经水解或以淀粉为原料,经发酵法加工而成的一种粉末状或结晶状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还含少量盐、水分、脂肪、糖、铁、磷等物质。
鸡精主要由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用盐、鸡肉、鸡骨粉或浓缩抽提物为基本原料,添加香精、赋型剂,经混合、制粒、干燥而成的一种复合调味料。
其实,鸡精中含40%的味精
大部分鸡精的包装上都形象地画着一只肥鸡,或者写着“用*肥鸡制成”、“**鸡肉制成”。其实,它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主要是由鸡肉、鸡骨或其浓缩抽提物做成的天然调味品,它的主要成分就是味精和盐。其中,味精占到总成分的40%左右,盐占到10%以上。另外还有糖、鸡肉或鸡骨粉、香辛料、肌苷酸、鸟苷酸、鸡味香精、淀粉等物质复合而成。
味精和鸡精中的呈味核苷酸具有一种鲜味“相乘”效应,具有强烈的增鲜作用,其鲜度比同样浓度的味精高得多,是味精的换代产品。也就是说,鸡精的味道之所以鲜,仍然离不开味精的作用。只不过,有了肌苷酸、鸟苷酸的帮助,可以用较少的味精达到较高的鲜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