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素质教育的****终目标是使学生*****各种素质,包括生存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等。其中生存能力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前提,科学素质是核心,劳动素质是表现,思想素质是主导,政治素质是根本。这七个方面的素质是缺一不可,必须都要重视。在这里鄙人浅谈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一, 青少年生存能力素质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必要前提。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良好的生存能力素质,即是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会有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去。 青少年生存能力素质教育是各项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人通过实践使自己成为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同时把人自身之外的存在变成为自己活动的客体;实践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的一致性;实践过程是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主要环节。 青少年就是通过素质拓展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主体而存在,通过实践把自己之外的存在变成为自己活动的客体,既使环境改变着自己,也使自己改变着环境,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现代社会,部分青少年已经把自己*在书本、电脑的文化世界里,因为世界物质文明的发展,自身的生存能力素质往往下降,甚至遗忘。这也是客观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那么青少年面对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面对这样一个学习、工作大量的脑力劳动的社会现实,是不是应该考虑我们自身的生存能力素质呢?举一科学家做过的实验,一只青蛙仍进滚烫的开水里不会死掉,但是是如果把它放在冷水里慢慢煮,它便会在不知不觉中被煮死!道理深入浅出,青蛙有能力不被烫死,那是在危险突然来临的时候,那么当它没有忧患意识时,把它放进冷水里面煮,反而要了它的*!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青少年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我的身体素质要不要****?我的毅力和勇气要不要再提升?结果我们给的*是:必须要!意志薄弱的人在行为上缺乏毅力,一遇到困难便动摇不前;在品德修养上进步慢且易反复。所以思想品德意志在认识转化为行为的过程中也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素质,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品德动机和行动目的。
动机的确立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动机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意志的过程,只有当正确的动机战胜了不正确的动机之后,正确的行动目的才得以确立。 其次,要****学生的认识,培养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加意志的力量。 再次,要加强实际锻炼,要求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的实践中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意志的集中表现。当发现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能坚持如一时,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其心理承受能力,参加社实践会活动,其中锻炼****重要,多参加户外拓展运动,通过户外拓展项目,锻炼其面对困难的勇气,****其挑战困难的胆量,对其鼓励再鼓励!让青少年充分建立自信心,给他们心灵上的安慰,给他们的感觉是:我们行!我们一定能行!就能促使他们再接再厉,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二, 树立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发展的素质教育观 知识经济是多样化的经济,又是充满变化、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经济,客观上要求每一个人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性和判断力,勇于开拓进取,善于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禁得起各种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善于明辨是非,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问题,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心智。 我们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自尊、自强、自立的信心;要教育学生明确人人都是社会有用之才,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教会学生在逆境中敢于前进,在挫折中勇于奋起,在不适应中富于变化。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学生具有一种追求真知而不畏艰辛的意识,一种积****探索问题的心理倾向,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化学说,人的素质形成的方式就是内化。 内化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意识内化,即个体有意识地将外在影响和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课堂教学正是实现了这样的功能?让学生把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头脑里的认知结构。 二是无意识内化,指个体在无意识之中接纳外在影响和要求,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有些方面的素质,如生存能力素质及心理素质正是经过无意识内化的方式获得的,即靠环境*,靠场所熏陶,靠潜移默化来培养。这些素质很难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出来,即使培养出来,也是不扎实的,没有长久的实效。无意识内化是人的素质形成不可缺少的渠道,实际证明光靠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培养出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多种多样的人才。而素质教育的其他渠道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缺陷,如兴趣小组活动,学生依据自己
的兴趣爱好,自主参加某些小组活动,发展特长,形成个性,这就有利于****素质的整体水平,这在课堂教学上是很难做得到的。 可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多种渠道,互相弥补,相得益彰。从学校外看,课堂教学更不可能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看到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7小时,至少有9个小时在校外度过。如果我们只重视7个小时的被动接受,而忽视了9个小时的主动发展,恐怕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说到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全社会的事,学校的课堂教育只能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渠道,它们各有优势,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素质教育的实施完全要靠这三者合力的作用,缺了谁都不行。 三, 学生实践和体验是根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找出要点和主干,丰富现实生活的内容,使学生对主要教学内容做到掌握。 这是进行教学的****步,对学生来讲是新的知识领域建立的一块根据地,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人所掌握的各种知识体系是在不断地学习中获得的,从别人那里获*成的知识补充到自己的体系是一个的重要来源,但不是一成不变的接收,是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对获取的各种经验以及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逐渐的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 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不参加社会实践素质就不会* 的得到发展。学生应当走向社会,在学习之余进行社会实践,可以加深对各种知识的理解,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途径之一。 对于一个人的素质来说,又是自然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的结合和交织,不能简单以“先天”和“后天”来划分。二者的****结合,素质才会有充分发展。由于遗传、机体的发育、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等的制约,我们也不能期望每个人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素质不但有自然性的一面,又有符合社会需求的特征,和平时期的治国之才、乱世的治军上将就是这一特性的体现。 由于素质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系统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较高层次的素质特性需到一定的阶段才会发展。不顾基础对学生的要求过高是不切合实际的,素质的培养需稳步的进行,不能拔苗助长,*素质的和谐性。素质的发展虽有一定的规律,但由于影响素质现成和发展的因素颇多,且有不确定性,相对其进程做出符合实际的预测也是****为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