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尊重灶火,把它看得比什么都珍贵。来家作客的人,别说踩进灶火的木框里,就是木框本身也不能踩。前后出入的时候,要把袍襟撩起,生怕扫住灶火的木框(火撑外面的木圈)。支火撑、坐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倾斜。还忌讳向灶火洒水、吐痰、扔脏物,不能在灶火的木框上磕烟袋,火撑上更不能磕烟袋。更忌讳向灶火伸腿,把腿伸到火撑上烤火。不能把刀子等刃具朝着灶火放置。要把剪子、切刀装进毡口袋里,夹在蒙古包的衬毡缝里。忌讳用刀刃捅火、用刀刃翻火、用刀子从锅里扎肉吃、用刀子在锅里翻肉。
尊敬灶火的起因,可以从几方面解释。考察灶火(香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古义,指祖先留传下来的家庭用火,高勒木德一词的含义,是指主要的木头、柱子、横梁等。与此相关,我们的祖先曾经供奉过火神与祖先的*,这就是尊重火的历史原因。我们的祖先不仅很早就回用火,而且差不多同时就开始祭火。
从祭火的祝赞词中可以看到,蒙古人祭火是成吉思汗留传下来的习俗。某一家的香火总是由那家的季子继承,尊敬那一家的香火实际上就是尊重那家的主人。
蒙古包建筑从材料到结构以及形状,不同于中国古代江南的园林建筑和宫殿建筑,与现代的房屋建筑更有天壤之别。所以,难登传统技术史和建筑技术史的研究的大雅之堂,对它的描述多见于地方风俗录和地方文化的文本中,对它的介绍一般是从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的方面进行,从这些研究中,使我们感受到游牧民族的生存智慧;还有在文化视野中的研究,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象征。对这种比喻,我们认为游牧民族创造草原文化,它是草原文化的源头。对大多数公众,一提起草原文化,可能首先在脑海里浮现的是蒙古包,象征的比喻有它的逻辑认识的合理性。但草原文化发展到今天,从内容到形式已是多样化的东西,蒙古包更贴切点应该是游牧民族文化的象征,在草原文化中仍有它的痕迹,但已经不是主流的和核心的成分。从学理上笼统地把它看作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把它的文化意义放大了,另一方面,有简略或缩小草原文化之嫌。所以,我们认为,对蒙古包建筑研究,无论是从技术水平还是从文化视角研究,都有继续挖掘之处和重新认识的价值蒙
科尔沁
既豁尔赤,哈萨尔属民四千户,以善制****著称,十五世纪二十年代由奎蒙克塔斯哈喇率领南下拱卫博迪汗者为嫩江科尔沁,留在呼伦贝尔原地者为阿鲁科尔沁。
喀喇沁
喀喇沁是个古老部落,元代生息于称海(今蒙古国科布多)。北元时属永谢布万户,由达延汗孙巴雅斯哈勒领有,南移独石口边外。
土尔扈特
也称陶日古特,原为林木中百姓,十三世纪六十年代随阿里不哥起兵反对忽必烈称帝,失败后越过阿尔泰山到额尔齐斯河和准噶尔盆地北缘游牧。
巴林
也称白仁,元代大将伯颜出自巴林,曾领兵伐宋。
巴鲁喇斯
十三世纪初,巴鲁喇斯大部随察和台西迁,成为察哈台汗国属民。十四世纪帖木尔建立了帖木尔帝国,成为成吉思汗后又一辽阔帝国。
孛尔只斤
自帖木真称蒙古汗国大汗到额哲孔果尔降后金,蒙古大汗39人,其中也先出自绰罗斯氏,其余均出自孛尔之斤。萨囊撤臣创作│《蒙古源流》。还有尹湛纳希、僧格林沁、贺兴格、哈诺墨拉、咱雅班智达、裕谦。还有反清英雄陶格陶乎,独贵龙****旺丹尼玛。
泰亦赤兀惕
意即“善战”。
兀良哈
****早分布于肯特山、鄂嫩河一带。
弘吉喇
****人士有步鲁合答,云南万户府达鲁花赤。按陈,被封河西王。
亦乞烈
****人士孛徒受封千户长。
客烈亦惕
扎喇亦尔
蔑尔乞惕
为漠北强部。****人士脱脱,曾任右丞相,修辽、金、宋史。
蒙郭勒津
****早在鄂尔浑河、色楞格河一带。蒙古汗国时期生息与阿尔泰山以北地区,后后南迁新疆博尔塔拉,又东迁河套。北元时其首领火筛娶满都海哈屯生女为妻,获塔布囊称号。明末蒙郭勒津在山西大同以北,后成为土默特组成部分。
巴雅兀惕
也称伯岳吾、巴雅特、巴尤兀德。土默特万户、喀尔喀万户均有巴雅兀惕鄂托克。
阿速特
****早游牧于里海以北,元武宗时成为侍卫亲军。北元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曾被卫拉特亦不拉统率,达延汗驱逐亦不喇后,该部活动区域在张家口以北,隶属永谢布。另一部游牧于克鲁伦河、呼伦湖一带,与科尔沁关系密切。十五世纪20年代,该部随奎蒙克塔斯哈喇入居嫩江。阿速特****人士有阿鲁台。
许兀慎
****人士有博尔忽。
斡亦喇惕
即林木中百姓。1260年忽必烈称帝,其弟阿里不哥起兵反对,主要军事力量来自斡亦喇惕。失败后离开八河流域,逐步迁移到杭爱山以西、唐努岭之南的乌布苏诺尔、扎布干和空奎河一带。以后又逐步进入天山以南。
翁牛特
合赤温后裔的属民、别勒古台后裔的属民、斡赤斤后裔的属民,在搠河一带游牧,由于这三部分经常在一起活动,被外界视为一体。
兀济叶特
原为肯特山一带的游牧部众。元代有一部分兀济叶特人随斡赤斤到达嫩江一带生息。留在肯特山的兀济叶特人,北元时期属于哈拉哈万户。打来孙库登汗东迁时,兀济叶特随往。*汗时期,两万兀济叶特*是*汗抵*后金的中流砥柱。清朝立国后,兀济叶特的部号消失,成为散居各地的兀济叶特氏。
明安
卫拉特蒙古有一个明安部落,从那里分出许多支系。北元时期,哈萨尔一个后裔车根率一部分人到阴山一带,因其部明安姓氏较多,因而称茂明安。茂名安的一支随喀喇沁部东迁,成为喀喇沁各旗居民。
永谢布
达延汗击败卫拉特后,把永谢布、阿速特、喀喇沁编为一部,称永谢布万户。后永谢布、阿速特二部被巴尔斯博罗特之子吞并,被吞并的永谢布分两部分,一部入青海,被卫拉特攻灭,另一部融入土默特之中。
绰罗斯
原居叶尼塞河上游,为林木中百姓。
杜尔伯特
也作朵尔边,即四。成吉思汗十一世祖都洼锁豁尔的四个儿子共同建立的氏族,称朵尔边。原在哈拉哈河下游一带,后东越大兴安岭移牧嫩江中游。哈萨尔后裔爱纳嘎率部来到嫩江中游与朵尔边同牧一地,清廷统辖该地后将二部合一。另外斡赤斤后裔诺颜台明末率部移牧阴山北,他的四个儿子共同建立的部落也叫杜尔伯特(四子)。元臣孛罕后裔博罗纳哈勒,率一部分卫拉特人移牧西北,成为四卫拉特之一,也称杜尔伯特。
磨里克
原居吐鲁番。十五世纪移哈密外巴里坤。明成化年间入河套,癿加斯兰成为永谢布领主,用立满都古勒,自为太师。后来磨克里内讧,癿加斯兰被部下杀害,同部人亦布喇率少数乜里克人入居青海,留于河套的永谢布成为达延汗*三万户。
察哈尔
突厥语亲军的意思。主要是元顺帝退出大都后,跟随出关的宫廷近卫军和眷属。达延汗把强盛的察哈尔作为六个万户之一,并以察哈尔为统治中心。清廷征服察哈尔后,为了*改变*汗亲军的面貌,从各地征集兵丁到察哈尔驻防,从而出现了反映异地名、异族名的新姓氏。
布兀日其
也作包日出德。布尔尼反清被打败后,*和*这一事件的首领除了砍头外,将一部分孛尔只斤*削去爵号,分发各旗为奴或属民。布兀日其意为“削爵”。
敖汉
拖雷长子蒙哥,人称“兀干王”,他的一支亲军很有名,称兀干王亲军。这支亲军的番号逐渐成为这部分人的名号。十六世纪隶属察哈尔,先在义州西大康堡,后移老哈河。
亦鲁特
成吉思汗时所辖百姓按十进制编伍,编排过程中剩下的几户百姓,不足十户,就把他们暂放一边待编。亦鲁特意为“多余”。
莫勒图特
是经常与科尔沁在一起活动的群体。
乌审
北元时期,乌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达延汗曾孙诺木塔尼的侍从,后来成为伊盟乌审旗,一部分成为土默特万户的组成部分。
达拉特
也做打郎。北元时为鄂尔多斯一万户。达延汗初年由太师亦布喇亲领,达延汗驱逐亦布喇后,由巴尔斯博罗特之子衮必里克承领。
杭锦
源自康里。北元时为鄂尔多斯诸部之一。
扎鲁特
也做朱日兀德。
鄂尔多斯
“鄂尔多”即宫殿,“鄂尔多斯楚德”既护为宫殿的人。达延汗时被编为鄂尔多斯万户。
克什克腾
克什克也做却薛,意既“值班”,克什克腾意既“值班人”。蒙古汗国时,克什克腾是护卫值勤*,分班轮流值勤。护卫军成员来自万户长、千户长的子弟,任务繁重,待遇很高。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北元末。达延汗时,克什克腾隶属察哈尔万户,是亲军中的护卫军。克什克腾对北元汗忠贞*,1634年额哲孔果尔降清后,才由成吉思汗后裔沙拉勒答率领降清,成为漠南****后一个降清的部落。
乌珠穆沁
先祖为卫拉特,即林木中百姓。在元代,一支卫拉特人南迁到今新疆北部的一座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