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这一见证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衰更替、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物质与精神审美追求而又流传至今的居住形式,长期以来为学界所关注,成为历史学家、民族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及建筑学家等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他们或从历史、或从民俗、或从艺术、或从建筑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对蒙古包的物质文化的研究尚不够细致与深入,在研究方法上也存在不足。从蒙古族传统民居的物质方面入手,结合相关民族****,运用考古学、器形学、民族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因为只有将物质文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才能更深刻地揭示蒙古包所涉及的畜牧业、手工业、建筑业、*信仰、审美意识、风俗习惯、崇奉与禁忌等方面的深刻内涵。
蒙古包,古称穹庐、毡帐、毡庐等。蒙古包是包括蒙古族在内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居住形式,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毡庐本身的发展流变、形制组成、材质工艺及建筑特征,反映着北方民族畜牧业生产、建筑技术等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人们赋予其习俗礼仪、*信仰、审美取向等诸多内涵的基础。只有将涉及毡庐物质文化的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将这一物质事项的全貌梳理清楚。
第二,以这一物质事项为基础,才能科学地研究与毡庐有关的习俗礼仪及其所蕴含的游牧民族精神的诸多方面。比如蒙古包厂内家具的形制、种类、用色、纹样特征等,在种种外在形式、色彩的背后,就凝结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
进蒙古包不能踩门槛,不能在门槛垂腿而坐,不能挡在门上,这是蒙古包的三忌,这种风俗自古就有。进别人家的时候,首先要撩毡门,跨过门槛进去。因为门槛是户家的象征。踩了可汗的门槛便有辱国格,踩了平民的门槛便败了时运。所以都特别忌讳,令行禁止。后来这种法令虽然成了形式,但不才门槛一事,却因为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而流传下来。只有有意跟对方挑畔、*对方的人,才故意踩着人家的门槛进家。
尊重主人的客人,不但脚不踩门槛,连毡门也不能从正中而入,而要轻轻地撩起祥云帘子,从毡门的东面进去。把右手向上摊开,用手指头肚而触一下门头,才能进去。这样做的用意是祝福这家太平吉祥
平时为了尊重门户,不但脚不踩门槛,手不抓门头,连顶毡也不能随便触动。在苏尼特嘎林达尔台吉的传说中,就写着'不可触动顶毡、灶台、有顶的帽子'等字句。蒙古包的帽子就是顶毡,所以不许随便触动。早晨拉顶毡的时候,用右手拉住顶毡带子,从胸前转一圈(顺时针)转到西面拉开。晚上盖顶毡的时候,用右手在胸前转一圈,拉回到东面。顶毡晚上盖住,白天揭开。白天只有刮风下雨才盖上顶毡。平素晴天丽日,忌讳盖上顶毡。只有家里死了人,才把顶毡盖上,或者把顶毡的三角向天窗垂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