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苏三币鉴定*
¥123元/件
中国 福建 厦门 思明区
产品属性
- 材质:
- 银
- 产品名称:
- 苏三币
- 产品编号:
- 123
- 包装:
- 独立
天天跟*打交道,不知道大家有没好奇过,为什么没有3元*呢?不只是中国,从古至今世界上其他各国以3作为面额的*也不多。
我们历*的3元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当时我们*采取的是向苏联*学习的方针,当时苏联的卢布常用3的面额,我国也借鉴了卢布的面额体系。所以这个3元币还有一个文雅的名字,叫“苏三币”。
“苏三币”是指第二套*中委托苏联代印的3元、5元、10元券(见图)。1950年1月,*总行向*人民1上报了第二套*改版方案。根据*对改版*的决策,*总行增设国外业务局印刷处,由陈达邦任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作为*国外业务局专门*(全权代表),赴苏联处理代印*事务。
陈达邦(1900~1966年)湖南长沙人,*党员,*联革命*赵一曼的丈夫,*夫人陈琮英的胞兄,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1927年9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成立后,*、吴玉章联名向*行长南汉宸推荐陈达邦调*总行印刷局任综合科科长,负责*印刷工作。后升任国外业务局印刷处处长。1958年7月5日的第78次*全体会议上被任命为*参事。
1952年4月6日,政务院财经委副主任叶季壮、*行长南汉宸、*印刷局局长贺晓初和国外业务局专门*陈达邦一行,会同中国驻苏联大使张闻天、1戈宝权等,就*印刷事项同苏联*长兹维列夫举行会谈。苏方承诺代印*的原则问题由苏方财政局长解决,技术*项由苏对外贸易部木材出口公司协调,中方由留在莫斯科的陈达邦与苏方洽谈印币技术问题。陈达邦同苏方技术人员经过多次会谈,在*技术上达成了共识。8月15日,*率中国代表团访苏,就包括代印*在内的苏联援建中国项目进行双边会谈。*回国时留下李富春、叶季壮、陈达邦等就*问题继续与苏方磋商。至9月22日,中方委托苏方代印*的协议正式签订。
1审阅*总行上报的**版设计和印刷方案后提出:“*”行名汉字排列顺序应从右到左改为从左到右;*面上不要印自己的像。*对券面图案提出许多重要修改意见,但是对*面上的文字没有任何指示。南汉宸带着印刷局长直接向*请示,
*说:“*代表着一个*的形象,马虎不得。”南汉宸当即提出,当前还没有更为合适的字体,好还是在****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南汉宸的意见得到*的许可。
当苏方技术人员收到中方的*样版之后,经检验认为中方设计不符合技术要求,必须重新制版才能印刷。对苏方技术人员提出的改版问题,叶季壮请示国内,*签发回复电报,同意在中国技术人员协助下,由苏方人员重新制版。但是,苏方人员在重新设计制版过程中发现,
新版*采用的汉字题字没有墨稿,无法制版。经请示国内,答复是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由技术人员作灵活处理。于是,具有魏、隶书法功底的陈达邦,题写了新版*券面上包括“*”行名在内的所有需要更换的汉字书法字体。
后来,在原定印制数量上增加10元券2亿张。因之前有两个*种要在苏联重新制版的教训,新增10元券*国内只提供版*图案,交苏方由中苏双方技术人员共同作技术处理,直接制版。版样上的汉字由陈达邦参照已印出的钞样,在保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作了灵活处理。陈达邦全权负责配合苏方技术人员处理**版的技术问题外,主动参与了*数量的清点、装箱、运输等工作。整个*、运钞工作都是在1保密的状态下运行,陈达邦按照南汉宸行长指示,认真落实各项纪律、制度,确保了*的安全印刷、运输和交接。在制版过程中经陈达邦调整、题写的汉字字体,后来改版的几套*都在沿用。
1964年4月5日,*决定限期收回1953年版*面额为3元、5元和10元的*,不再流通使用,“苏三币”从此完成了它的使命。
内容声明:第一枪网为第三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第一枪(含网站、微信、百家号等)所展示的产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信息内容系由卖家发布,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均由卖家负责,第一枪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第一枪网提醒您选择产品/服务前注意谨慎核实,如您对产品/服务的标题、价格、详情等任何信息有任何疑问的,请与卖家沟通确认;如您发现有任何违法/侵权信息,请立即向第一枪网举报并提供有效线索至b2b@dyq.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