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型全自动水溶肥生产线,秦皇岛三农机械产品
发布时间:2017-08-14202次浏览
“还是拿做复合肥的思路做水溶肥,大多数水溶肥是拿成品肥料来配的,这不是正确的路子。”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处长高祥照表示,“打个简单比方,过去我们吃饭,可以吃大米,现在成了打点滴,可能只能用葡萄糖,一系列跟着都要变化。”记者近日参加肥料论坛时亲眼看见,一位农业界权威专家被肥料企业、种植户及媒体团团围住,回答水溶性肥料(以下简称水溶肥)问题时着重表示,并进一步解释,水溶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其研究、生产、销售及使用,均不能再套用传统发展思路,质量高下对比更不应停留在养分含量比较上。
目前国内水溶肥产业刚起步,存在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农化服务跟不上等问题。但不可阻挡的是,不久的将来,水肥一体化技术必将引发肥料行业乃至现代农业新一轮革命,相关企业早已蠢蠢欲动——投入大规模示范推广水溶肥浪潮。
引领肥料产业发展方向
近年来,节水农业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热词。而水肥同施、以水带肥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水资源的进一步匮乏,以及大型农场不断涌现,滴灌、喷灌节水设施农业面积迅速扩大,水肥一体化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期,并将成为肥料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杭大鹏指出,要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水肥一体化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农业在“人多、地少、水缺”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发展水溶肥是实现水肥一体化和节水农业的关键一环。”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副主任揭玉斌表示,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专家学者、技术推广单位、农业从业者认识到水肥一体化与节水农业的重要性。
水溶肥是指能够完全溶解于水的多元素复合型肥料,与传统的过磷酸钙、造粒复合肥等品种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它是一种速效性肥料,水溶性好、无残渣,可完全溶解于水,能被作物的根系和叶面直接吸收利用;采用水肥同施,以水带肥,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有效吸收率高出普通化肥1倍多,达到80%-90%;且肥效快,可解决高产作物快速生长期的营养需求。
忌沿用复合肥思路产销
据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主任陈丽介绍,因为水溶肥是一个新产品,在概念上还有些混淆。目前国内市场上水溶肥产品也存在质量良莠不齐,在名称上鱼目混珠,或者打着进口旗号实则国产,甚至无生产资格打擦边球等诸多问题。“由于水溶肥生产工艺简单,经过染色后很难分辨其生产原料,因此不少厂家以硫酸镁、硫酸锌等低价肥料,经过染色后冒充水溶肥,或者以低价肥料替代部分生产原料,牟取高额利润。”
除市场混乱外,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业界产销水溶肥的思路也急需转变。
高祥照表示,目前水溶肥行业的工作者,尤其是生产企业对产品及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应切实转变发展思路,从给土壤施肥改成给作物施肥,从浇地变成浇庄稼,以新的思路和方式研发、生产及使用肥料。
以产品质量指标为例,衡量水溶肥产品质量高低,不能拿评判复合肥的办法,只注重养分含量氮、磷、钾等的配比,而更应注重不同形态的养分配比。比如,原来1公顷土地用225kg纯氮就够了,今后要分别搞清到底需要多少硝态氮、氨态氮、新氨态氮及有机态氮。
大规模示范推广抢市场
“原来我们前面铺管道,农民在后面拔管道,现在主动请我们铺管道。”高祥照说,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使用者对水溶肥产品及技术设施的应用有着越来越高的接受度。反观作为市场主体的水溶肥企业也开始动作不断,大规模示范推广水溶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力争占据市场。
7月3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宣布将金正大水溶肥纳入全国示范推广计划,双方计划今年在新疆、内蒙古、广西、山东等10多个省份开展水溶肥示范推广工作。而金正大集团目前在山东、贵州建设了年产50万吨水溶肥生产线http://qhdsnjx.b2q.com/专业水溶肥生产线就在万商汇河北秦皇岛三农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未来3年,水溶肥年产能有望超过100万吨。
眼看行业大企业迈开步伐大步向前,肥料业界中小企业不甘落后,纷纷投身水溶肥产品及技术示范推广浪潮。
新型肥料采用与推广联盟理事长肖艳博士表示,截至今年4月9日,在农业部登记的水溶肥就有5670种,生产企业200多家。功能型水溶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更加注意区域的个性化服务,大力推进系统农化服务走进田间地头,支持水溶肥科学发展。“肥料没有好坏,只要不造假,就没有差的肥料,只要用对了地方,都是好的肥料。”
水溶肥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据统计,2010年全国水溶肥年产量仅60万吨,而2012年其产量与使用量均超过了200万吨。2013年农业部出台《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中国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总面积达到533万公顷,新增推广面积333万公顷。正如专家所言,水溶肥正从当年的高端农业向普及应用发展,从设施农业走向大田,从经济作物走向粮食作物,从高投入走向平民化,从小肥料走向大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