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黄埔军瀚特训营拓展训练有限公司

主营:公司团建 企业拓展 亲子活动 学生军训 冬夏令营

黄埔军事夏令营--教育孩子,什么才

发布时间:2022-10-30157次浏览

什么是好的教育?

全球的教育家肯•罗宾逊说过:

“除了衣食住行与安全,父母还要给孩子爱和归属感、培养孩子的自尊,帮助孩子实现自我目标。”
教育错了的孩子比未受教育的孩子,距离智慧和更远。

父母要懂得什么才是孩子的所需。

这6个锦囊妙计,胜过100句大道理,能帮父母少走很多育儿弯路。

一、精神比物质
很多父母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满足孩子.

可若只有物质上的满足,没有精神上的富足相匹配,会把孩子养成只懂索取的“白眼狼”.

福建有个女孩想买一部5000多元的手机,父亲只愿意拿出3000,她便与父辛吵起来 还闹离家出走、其至以跳楼

相逼.

好的父母,不会纵容孩子在物质上的欲望.

而是富养他的精神,教他既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面对又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

有能力时讲究,能力不足时也能将就,

顺境时能承受命运的馈赠,逆境时也能承受生活的苦难、

得之淡然,失之也淡然,内心强大而洒脱。

二、对话比对立
前几天,甘肃一个11岁男孩被妈妈几句之后,一气之下便离家出走了,急得父母凌晨1点报警求助,

孩子“不听话”时,很多父母便忍不住唠叨他、训斥他他,甚至升级到.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断,被批评时难免产生逆反心理

本是两种想法的碰撞,结果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正面管教》说:

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站

在一起打败问题,而非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好的父母,都懂得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对话.

他们不居高临下地指责孩子,而是将两代人的沟通控制在信息交流上,不升级到情绪的对.

对话比对立更有效,合作比对更能赢得孩子的敬重,

三、信任比面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一个调查:中小学生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是什么?

“信任我”以63.5%的得率位居

这意味着,无论自己遇到多糟的境地,孩子都希望父母抛下面子,跟自己站在一起,为自己“托底”,

想起与伊圳小的候,老师说她男生rdquo;

父亲却说“我的女儿我了解她”,宁可与老师撕脸,也要维护女儿的尊严,

这令马伊琍感动到落泪,下决定以后要更以对得起父亲的信任,

孩子勇敢、自信的底气,往往来源于亲近之人的无条件信任与支持.

当孩子陷入困境时,父母与其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不如陪他一起面对问题,将他从尴尬的境地解救出来,

这不是“护短”,而是与他并肩努力

有枝可依的孩子,才不惧任何流言蜚语能勇敢面对任何坎坷

四、陪伴比陪着
吉林一个爸爸边玩手机边看孩子,孩子拉屎弄脏了床垫、还吃了一口排泄物,他都没发现,引起全网群嘲,

多少父母,陪伴电子屏幕的时间,比陪伴孩子还要多.

被忽视的孩子,小时候只是弄脏床垫,长大后也许会“弄脏”心灵.

心理学上认为,童年期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回应的孩子,将会产生低自尊、缺乏自信和责任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对未来发展、人际关系均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

目光所及之处,才是爱停留的地方,

所谓陪伴,不是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而是要与他行为互动、心灵呼应,需要父母全身心的投入,

惟其如此,才能在孩子“作妖”时看得到他的立场,在孩子闹情绪时听得懂他的言外之意,

弄懂教育的前提,是花时间了解孩子

五、榜样比命令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家庭进行调查,发现:

“经常读书”的家庭,其子女成绩远远高于父母“经常看电视、玩手机、打牌”的家庭,

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先要成为什么样子,

你命令孩子学习,他未必听话,但看到家长在看书,他也会找本书读读,

你命令孩子收拾房间,他可能听而不闻,但若住惯了干净整洁的家,他便不能容忍书桌的凌乱.

命令之下的“他律”,远不及孩子受影响而觉醒的“自律”

父母在给孩子制定规矩时,要明白这个规矩也是给自己制定的,

命令孩子,不如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

前者简单粗暴,却未必后者潜移默化,却威力无穷

六、成长比输赢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和父母都必有一战。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父母与孩子之间,很多时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父母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表面上看赢了孩子,实则并未令孩子心服口服.

他要么与父母顶嘴、吵架、硬碰硬,非常.

要么屈服,慢慢失去自己的主见,凡事依赖父母,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输给自己

而是放下父母的把赢的机会让给孩子

有机会大显身手的孩子,才能得到锻炼和成长,才能越来越自信能干,路越走越宽.

世上没有的孩子,更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在越来越重视亲子关系的今天,每个父母身上的担子都很重、压力都很大。试图完满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往往让人有心无力,时间上也不允许。聪明的父母懂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帮助他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终实现“让父母得到解放”、“让孩子受用一生”。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