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风动雕塑”,凭借空气流动的力量,引导雕塑旋转并变化,产生一种神奇而夺目的动态效果。这样的雕塑灵感来源何处?又有何设计难点?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装置艺术方面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青年策展人郑闻。郑闻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有一位雕塑家叫亚历山大·考尔德,他是现代艺术里早期尝试创作“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制作的活动雕塑,是通过一些金属块、铁丝等的悬挂,放在室外,随空气流动展示出不同形态。和安东尼·豪的作品相比,那时的活动雕塑作品只能算是雏形。我们在开幕式上看到的‘风动雕塑’,加入了大量时代元素,比如电脑技术、工业技术。整个作品难度更大,设计更精密,本质上说是由艺术家、设计师、工程师等共同完成的。”
事实上,安东尼·豪的作品正是先用电脑建模,之后按照设计制作成形。这个作品直径12米,重达两吨,但却可以借助风力“轻巧”地进行循环运动,既炫目耀眼,又贴合环保主题。尽管安东尼·豪设计的“风动雕塑”是源自前人灵感,但不可否认这位艺术家在这个领域付出的努力。记者查询资料发现,就在2013年年底,安东尼豪还是以一个新人艺术家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某媒体做的“创想计划纪录片”中。当时他曾表示:“你需要花10到15年,才能让这些雕塑在大风中不会散架,又好看。”整个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先在电脑上设计3D模型,然后制作成CAD设计,接着,再把这些设计用等离子切割机进行激光切割,再用传统的金属雕塑工艺完成这些作品。这一过程中,电脑技术帮了很大的忙。
郑闻透露,目前中国的大型装置艺术展中,暂时没有出现过风动雕塑。“这样的作品要求艺术家对物理学、材料学,以及艺术的审美有很高的认知度,对艺术家来说挑战很大。而长期以来,中国的艺术处于和科学割裂的状态,主要体现在静态的审美趣味。而在西方,艺术和科学的结合早就开始尝试,中国则刚刚起步。这次开幕式上这件作品的出现,也标志着这样的设计理念将逐渐成为设计界的主流趋势。